ENGLISH
专题专栏

【七秩芳华·往昔如昨】刘宽灿:最是难忘那流动的蓝

作者:生命科学学院      阅读次数:      发布时间:2022-06-25

​​  【编者按】悠悠七秩芳华,漫漫征程如歌!2022年是党的二十大召开之年,也是南昌师范学院建校70周年。70年来,学校为党育人为国育才,谱就了华美的篇章。关于母校,那里有校友们最美好的年华。携一纸信笺,书一份曾经的母校与我。学校特开辟【七秩芳华·往昔如昨】专栏,殷殷讲述校友们的往昔故事。

  刘宽灿,江西教育学院(南昌师范学院前身)生物系1999级生物技术普高班学生,现任厦门大学博士生导师,课题组长,美国罗切斯特大学博士后,美国哥伦比亚大学访问副教授,担任中国医药生物技术协会转化医学分会委员,福建省细胞生物学与转化医学学会理事,《中华细胞与干细胞杂志》编委和多个SCI期刊的审稿人,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和捷克科学基金评审专家,教育部学位评审专家。已在Cell Stem Cell, Nature、Molecular Cancer和Molecular Therapy等国际期刊发表SCI论文21篇,论文多次被包括Nature, Nature Reviews Cancer, Cell Stem Cell, Nature Genetics, Cancer Cell, Nature CellBiology,CancerDiscovery等著名期刊引用900余次,申请国家发明专利10项(授权9项)。获得863青年科学家(2014)、福建省高层次引进人才(境外B类)(2016)、福建省青年拔尖创新人才(2016)、厦门杰出青年人才(2021)、厦门市高层次B类人才(2021)、福建省科技进步二等奖1项(2017)、全军检验青年人才奖(2018)和全军检验优秀技师奖(2018)、福建省第十四届自然科学优秀论文一等奖(2020)等奖励荣誉,享受军队岗位特殊津贴3次。前期主持国家首批863青年科学家专题(2014)、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面上项目(2017)和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青年基金(2014)、福建省杰出青年基金(2021),福建省国际合作重点项目(2017)等研究课题。

  又是凤凰花开,又有一拨学子步入社会。我知道,短暂离开的是躯体,永远不离的是对师友的感恩和对母校的眷恋。

  十八岁的喜悦和憧憬

  1999年夏天,当收到江西教育学院的大学录取通知书时,我正在地里忙着干农活。瞬间,多日的苦累被喜悦冲淡。喜悦之一,自己将成为一名大学生;喜悦之二,是我还没去过市一级的城市,自己居然被省会南昌的学校录取了;喜悦之三,收到通知的第二天,我父亲特批奖励我休息半天并叮嘱我:“中午吃完饭后可以睡上一会,再去下地干活。”

  开学时,父亲特意放下农活,专程陪同我前往南昌报到。依稀记得,我们一出省客运站,远远地就看到了母校的接送客车,老师们非常热情地接待了我们。那天,父亲的心里定是满满的欣喜。随后,我们坐上车前往校园。当时的母校不大,但很漂亮,沿路有湖,湖中有亭,四周人不少,但却很清静,这对农村长大的我来说,就是“书香胜地”。

  当时的我才满十八岁,正是对世界充满向往的年纪。周末在到过其它几所大学“参观”后,我渐渐感觉到母校校园的“小”,当时心里难免有一丝丝的失落。但不久,这一丝丝的失落感觉,就被母校的“丰实”填满。因为我们是母校多年后第一届普通高考招生对象,母校对我们这批学生特别关心,特别重视。

  “不普通”的感觉和待遇

  入学不久,学校组织我们这批普高学生军训。这是我有生以来的第一次军训,教官非常严格,但大家并没感觉到有多辛苦,感受更多的是一份庄严。

  第二天上午,带队的生物系主任余波老师站在操场上向我们宣布:“同学们,你们是学校的第一届普通高考生,你们很不普通!”顿时,我感觉大家都挺了挺腰背,感受到了母校老师的浓浓关怀。班主任涂序堂老师和我想象中的“大学老师”不太一样,先前我们都觉得,大学老师肯定不怎么管大家日常生活的,但是他却细致入微地关心我们的军训生活和学习。

  军训结束后,紧张的学习就开始了。生物系领导和老师对我们的课程学习进行了精心的设计和安排。余波老师、涂序堂老师、刘金香老师、饶友生老师、胡业华老师、刘旺喜老师以及余文玉老师等,他们的专业和敬业,让我们不敢有丝毫松懈。而且,生物系还经常邀请南昌大学和江西师范大学的老师来给我们上课,对我们进行专业指导。可以这样说,当时生物系是倾其所有,给我们积极创造良好的专业学习条件。

 “蓝提包的队伍”和“飞书占位”

  临近冬天,南昌的天气早早地就有几分冷冽。当时,我们普招男生被学校安排住在最新的培训楼里,靠近水房和食堂。一走出宿舍,校内南北走向的人行道便一览无余,尽收眼底。平日里,这条人行道上行人寥寥,但一到三餐前后,场景就极其壮观——人行道上,两条流动的队伍,分列路的两边,一来一往,极其有序,最为壮观的是每个人右手都提着一个蓝色的手提包。蓝色手提包是学校发给每位同学的,一人一个,大家心照不宣地把它当书袋。这流动的蓝色、流动的蓝色队伍,给我的印象极深,后来我去过很多学校,再没见到过这样别致的“蓝提包的队伍”。

  我想,这真的可以说是“此处风景独好”!这支流动的蓝色队伍,代表着一支追求人生发展的队伍,也展现了母校良好的学风。用餐时间,同学们你来我往;用完餐后,“蓝提包的队伍”开始散落在校园里各个角落,各自发奋图强。后来我常常回想我们的求学路,我们对学习的执念,对学术的孜孜追求,构成了这流动的蓝色、这流动的蓝色队伍,这一抹蓝色给予了我们极大的感召和潜移默化的熏陶。我庆幸,我能成为母校校园中这支蓝色队伍中的一员,并一直走到今天。

  母校浓厚的学习氛围,让我的高中同学极为羡慕。1999年的冬天,一个在北京上大学的同学比我们早了几天放寒假,特意来看我。晚饭后,他让我陪他逛校园。夜晚天冷,没有好的去处,他提议去图书馆去看书,我说:“别去了,肯定没座位。”但他还是执意要去。结果偌大的图书馆,竟然座无虚席。于是我们只好去教学楼,直到爬上五层楼,才找到一个偏僻的位置可以安心学习。第二天一大早,我提着蓝提包和他去图书馆排队,我们去得算早,但人已不少,好在我们排队的位置勉强靠前。图书馆管理员一开门,我就快步往前,抢得先机得到一个位置。同学正准备走到我旁边的位置时,突然“啪的一声”一本书稳稳地落在桌面,他愣住了,我急忙告诉他:“这叫‘飞书占位’,这个位置就算是有‘主’了。”正当我们想再找其他位置时,发现转眼间,数百个位置都已有人啦!

  见过江西教育学院的“蓝提包的队伍”和“飞书占位”,我那来自北京的高中同学说算是真长见识了。他后来还在很多场合分享了那次来看我的经历,多次赞誉过我母校的学风。

  恩师们的关爱和教诲

  良好的校园氛围燃起了我内心对学习的热情。两年里,我努力学习,但也一直在思考一个问题:我的出路在哪里?受国家高考政策的影响,生物学科被列入高考科目,当时江西省内的中学生物教师非常紧缺,南昌市第十三中学就急需生物教师。大学毕业时,有幸得到余波老师和时任学工处副处长陈卫亮老师的积极推荐,我有幸顺利进入南昌十三中从事生物教学工作。

  我一边教书,一边学习。为了更好地提升自己,只要有空我就会回母校向老师求教。当时的母校,我认识的同学朋友纷纷备战考研,母校旁边的石泉村俨然成了一个远近闻名的“考研村”,经常听说哪个哪个学长被录取到了哪所大学的硕士研究生。

  受此鼓舞,我也萌生了考研的念头,并就此专门咨询了余波老师、刘金香老师及饶友生老师(涂序堂老师调任组织部后,饶老师就接任我班班主任),他们非常热情地给了我很多的指导和帮助。由于大学期间我对遗传学非常感兴趣,为此,刘金香老师还特意帮我选择考试科目,并将她珍藏的一本遗传学书籍借给我复习。备考期间非常辛苦,作为中学老师,我每周有14节课的生物教学任务,还有跟班的早自习、晚自习,当时的备考学习条件不大好,我基本都是在床边的桌子上完成复习。后来,当我把终于考取硕士研究生的消息告诉母校的恩师们时,他们都无比欣慰,并鼓励我继续努力。

  离开了南昌,离开了母校,离开了师友,倍感对母校的眷恋,也一直和母校恩师们保持着联系,包括余波老师、刘金香老师、胡业华老师、饶友生老师和涂序堂老师等。硕士研究生即将毕业时,我在与胡业华老师联系时得知,他一个同学的动物分子生物学专业领域研究基础良好,目前这个同学已回国发展。因我对该领域非常感兴趣,经胡业华老师的热心推荐帮助,我的专业领域也开始从植物分子生物学向动物分子生物学进行了转变,这为我现在从事的生物医学研究方向奠定了很好的基础。郭志鸿书记也一直关心着我们,仔细问候我们毕业后的工作和生活。感恩母校,恩师们对我们不仅仅是专业知识的传授,还囊括了人文关怀和其他综合能力的培养培育。

 根植骨子里的“学”和“教”

  耳濡目染熏陶的结果,终会是变成自己身心的一部分。考上硕士研究生后,我恋恋不舍地离开了熟悉而亲切的母校,离开了南昌,辗转去海南,后到了厦门,再远渡重洋到美国的罗切斯特大学,我能一直对学习保持着热情,是来自母校赋予我的宝贵财富。在罗切斯特大学做博士后期间,我所有的双休日,几乎都是在实验大楼里度过的。我沉迷于克服一个个科学难关,前期的艰辛探索最终也得到了较好的回报,研究成果在CellStemCell,Nature和JCI等专业顶级期刊发表。在美国做博士后期间,带着对绿色军营的憧憬和向往,我接受某部首长的邀请,2014年携笔从戎,后来再次外出到哥伦比亚大学学习深造,反思自己这种对学习和对科学难关迎难而上的执着热情,应该就是母校江西教育学院给予我的一种品质和特性吧。

  从母校毕业后至今,也曾回过母校几次,拜访过我的授业恩师们,向他们汇报我的近况,与他们共叙校园往日的点点滴滴。每次我都能从恩师们的只言片语中,感受到他们对毕业学子们的关心。

  受恩师们教书育人的影响,也基于自己对学术和专业的追求,我重新回到地方,来到曾经求学的厦门大学,成为了一名人民教师,成为我恩师们的同行。在此,我深深感恩母校的教育培养,我会秉着教书育人的初心,努力前行。

  诚挚祝福母校的明天更加美好!